敬爱的习总书记您好!
我们是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。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您汇报自己在西部的教书育人工作情况。
2000年,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,我们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,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。2002年,10名同学到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各中学教书。截至2013年,母校已有97名毕业生在新疆、西藏、贵州、重庆、四川等地基层工作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十几年来我们没有一人退缩,全部扎根在西部大地,参与见证了西部的改变和发展。
我们的母校保定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,厚重的校园文化和校本传统教育在每位学子心中都留下深深烙印,“七六”护校斗争和先烈们追求真理、爱国奉献的精神给了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,勤于学习、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的责任感伴随我们走过大学生活。
我们选择了平凡,但没有平庸。学生的健康成长,是我们最高的追求。十几年来,我们恪守着庄严的承诺,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,为民族团结和西部发展尽着自己最大的力量,努力印证了“只有荒凉的沙漠,没有荒凉的人生”。十几年来,我们大都成长为各级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、优秀班主任。我们培养了一批批西部建设人才,许多优秀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高校,而且这些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工作,成为建设西部的栋梁。
我们保定学院的毕业生在边疆组成一个坚强集体,十几年来,大家守望相助、同舟共济,是集体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艰苦岁月。虽然十几年的大漠风沙和高寒缺氧,使我们的风华不再,但在这里我们收获了进步和成长,收获了边疆孩子的爱戴,赢得了民族同胞的信任和友谊,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。回顾这十几年的从教生涯,是西部这片沃土滋养了我们、成就了我们,也因此更加坚信这里就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。
我们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事,经《光明日报》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。我们的老校友,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先生在病房里给我们写信。河北省文明委授予我们“学雷锋”先进集体,保定市委授予我们“感动家乡好人群体”荣誉称号,27名工作10年以上的女同学还被授予保定市“三八”红旗手称号。在河北省“中国梦·赶考行”学习教育座谈会上,省领导、光明日报社领导听取了我们的事迹汇报并给予高度肯定。我们很平凡,到西部教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,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,但组织却给予了我们诸多荣誉,社会给予的关注更为我们梦想的延伸提供了支撑和力量。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和肯定,也是激励和鞭策,更是党和人民的期望。
当年的我们,怀揣梦想与激情远赴新疆、西藏,立下青春誓言。激情总要归于平静。十几年后,经过沉淀和思考,现在的我们则是自然的责任和泰然的坚守:边疆社会的和谐稳定、民族团结大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我们这样的普通劳动者。西部尤其是新疆、西藏边远县域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整体落后,需要一批批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奋斗。西部地区民风淳朴,民族同胞真诚、善良。边疆社会总体安定,各族人民是淳朴善良的,是团结实干的,是爱好和平的,这点我们深有体会。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,已经与当地各民族教师、民族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,我们的团队和谐向上。
广漠的戈壁滩上,有一种植物叫红柳。红柳的根可以绵延几公里,甚至几十公里,红柳的存在靠的就是这样的根。我们愿意做一棵棵红柳、一株株格桑花,扎根西部、坚韧不拔、甘于吃苦、平实做人,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。
这十几年,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,我们只是觉得对父母对孩子有说不出的歉疚和痛楚。但我们深知,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的要求、符合人民需要,才会有意义有价值。虽然这种选择可能充满了无尽的艰辛,但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总得有人义无反顾地付出,注定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奉献和牺牲。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西部地区的发展,也不能没有农村的发展。我们愿意选择坚守,扎根边疆,更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能在党和国家感召下,怀揣梦想,肩负使命,到西部就业创业,扎根基层,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,踏踏实实为西部发展做点事,把最大的孝与爱献给西部的父老,献给边疆的孩子,献给伟大的祖国,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。
祝愿您身体健康!祝愿祖国繁荣昌盛!
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
2014年4月8日